摸魚兒 – 辛弃疾

更能消 幾番風雨 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 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
見說道 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 畫檐蛛網 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 準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 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
君不見 玉環飛燕皆塵土
閒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 斜陽正在 煙柳斷腸處

赏析 (原文)
      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讲,含蓄的追求是一大特点。作者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道出,而读者也当力弃作品的表象,而去深入体味。这种艺术的形成大概与传统思想中的儒道影响不无关系。儒家倡礼,主张以礼节制人的情志,否则,过激的言行便会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在表达的方式上,反对露己直言,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提出了温柔敦厚的标准。道家倡无为,主张摆脱一切束缚、包括语言文字。只要体道自然,则天下大治。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有无言之教一条,否定言语的交流功能。而它反映在文学上,就产生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我们看到,尽管儒道两家思想各异,但有趣的是,它们却殊途同归,促进了古典诗词含蓄美的艺术追求。意在言外、玩味不已。辛弃疾此篇《摸鱼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读。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
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
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摸鱼儿》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对它失望。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词的结句最沉痛无比,作者仿佛陷入绝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象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是极为含蓄的,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说到底,这首词还是碰了南宋时弊的痛处。(刘伯渊)

赏析2 (原文)
  辛弃疾于公元1142年出生在金人占领下的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由于从小受到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他自幼就立下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宏
愿。他一生力主抗金,多次上书南宋朝廷,力陈复国方略,但却不被采纳,最后只落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境地。宋孝宗淳熙六年
(1179年),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想到自己因坚持抗金,却屡遭投降派的疑忌和迫害,不由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后人广为传诵的《摸鱼儿》。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上片先从惜春写起:如今已是暮春天气,哪里还能经得起几次风雨的吹打淋湿啊!眼看着春天就这样匆匆忙忙地离去。本是表达对春天逝去的无限惋惜之
情,这里却用“更能消”三字,正话反说,很有笔力。“惜春长怕花开早”,由于怕春去花落,作者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春天也
就去得急了,曲折而淋漓地把惜春而又伤春的矛盾心情表现出来,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由于怕春天离去,所以作者随后写到:春天啊,你且止步吧,
听说那萋萋芳草一直连到天涯,早已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呀!这里,作者移情于物,不说自己留春,而说芳草留春,有意长到天涯,要堵住春天归去的道路,这就把
惜春之情表现得又深了一层。留春不住,只好怨春:春天啊,你什么也不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实在是惹人怨恼,倒还是那屋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一天到晚
不停地抽丝结网,粘惹住了不少纷飞的柳絮。结合作者的身世,我们不难理解,这里作者显然并不是单纯地惋惜春天的流逝,而应该另有所指,惜春之情的背后隐含
着壮志难酬的忧国之思。
  下片借古喻今,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陈皇后因美貌而遭人嫉妒,以致被打入冷宫,
她拿出黄金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希望能够打动汉武帝,但她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实际上正是作者对自己长期遭受排挤和冷遇的不满和感叹,自
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又该向谁倾诉呢?杨玉环、赵飞燕飞扬跋扈、祸国殃民,终究没有得到好下场,这里作者借杨赵二人的故事,向打击排挤自己的投降派提出了怒斥
和警告:你们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都死于非命吗?你们也不会有好下场的。“闲愁最苦”,其实,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愁,哪里是什
么“闲愁”?这是反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实话呢?自己虽为南宋忧虑,却又无缘参与议论朝政大事,成了地地道道的闲官,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
闲愁实在可以说是最深、最苦的愁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用凭高望远的方式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
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致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全篇流贯着一位英雄对国事的忧虑和怨愤,但作者却巧妙地运用比兴手
法,将满腔忠义奋发的忧国之情和忧谗畏讥的身世之感,纳入到美人伤春和怨春的范式中来写,为情设景,以景寓情,借暮春落日图,抒发了对国势飘摇不定的忧虑
和对社稷前途的担心。从抒情方式上,虽通篇显露出极度的哀怨风味,却又绵里藏针地隐藏着作者愤怒的感情锋芒。整首词外柔内刚,寓刚于柔,外观的“绕指柔”
与内里的“百炼钢”是统一在一起的,不愧为外柔而内刚、摧刚而为柔的佳篇名作。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

莫名其妙
敲着代码呢
只不过听到一首歌看了一篇贴
伤感到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