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4, 2015 / Kyle Sun / 0 Comments
两年前因为天气原因铩羽而归,在差 700 ft的地方折返的 Mt. Shasta,今年终于成功登顶。Mt Shasta海拔 14,179 ft (4,322m),地处加州北部,是一座复式火山,常年积雪,非常好看。

Mt. Shasta from South Side
本来爬完 Rainier 今年的登山目标已经完成,然而云腾兄在跑版上的一句“择日不如撞日”让我无比心动。周三的时候,我们五个“心动”的小伙伴们,聚在山景城的老赵川菜商量行程。除了云腾以外,我们四个 (Michael, Lee, bin总和我) 都曾经和 Shasta 扛上过,都爬过且都没能登顶成功,而云腾则是在一个月前成功登上 Whitney,大家状态都不错。

Avalanche Gulch Route
这次的登山路线是 Shasta 最 popular 的 Avalanche Gulch 路线。现在已经是比较 late season 了,一些商业登山团队上周是最后一周走这条线路,主要问题是 Red Banks 上面的雪已经开始化得差不多了。当时 Max 给我们的计划是:
Leaving Sat morning at 7am, get to Shasta town at noon. After a good lunch, arrive at trail head at 1:30. Start back back hiking at 2pm, arrive at High Camp Lake Helen at 5~6pm. Camp at high camp, get up at 3am next day, leave camping gear at camp, start summit route at 3:30, reach peak at 7am, turn around at 7:30, back to camp at 10am, back to trail head by 1pm. Take linch in town and get home by 8pm
我们实际情况要慢一些 (max 太猛!):
6点15分出发 (到我家是6点半),11点到 Shasta town,吃饭,1点到 trail head,6点到 Helen Lake。第二天2点起床,3点出发,休整,3点25再出发,9点10分登顶。9点45分下撤,12点45到 Helen Lake,2点离开营地,5点回到 Trail head,吃大餐,回到家11点。
(more…)
July 11, 2015 / Kyle Sun / 2 Comments
一年一度的登山大戏今年在 Mt. Rainier 展开,并成功登顶。继两年前在 Mt. Shasta 因为天气原因铩羽而归之后,对雪山多了一份敬畏,也更多了一份向往。

Mt. Rainier 全景
Mt. Rainier地处华盛顿州,是喀斯喀特山脉的主峰,顶峰 14,411ft (4,392米),山上被25个冰川覆盖 (原先有26个的,结果一个化着化着就成了snowfield)。这里海拔高,地形多样,成为很多美国本土登山爱好者的训练基地,各路达人也都是从Rainier起步,一些传奇诸如 Whittaker 家族就住在山脚下,Ed Viesturs 也在这里做了20多年的向导。Rainier 的商业登山已经相当成熟,登山成功率也略高 – 平均每年大概有8000-13000人攀登 Mt. Rainier,商业登山团队登顶成功率70%,而独立登山团队成功率只有50%。并且商业登山无比火热,往往要提前大半年预订行程,比如我们在去年 10/5 就订下了今年 7/3 登顶的行程。我们选择了RMI向导,便是 Whittaker 家族经营的,已经有了46年的经验。其他两个著名的向导公司分别是 IMG 和 Alpine Ascents。
Day 1 – Orientation
当天早上抵达西雅图,驱车前往 Rainier 山脚下的小镇 Ashford,也是 RMI 的大本营所在之处。沿途看到几次 Rainier 的全貌,还是很震撼的,想到过两天要爬这个大山,心里一阵激动。我们报的是4 Day Summit Climb,第一天是 Orientation,主要是认识一下向导和其他的组员,讲解一下爬 Rainier 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装备的检查。整个队18人,有一个队员出发前取消了行程,而我们又分成了两个小团,分别有各自的 lead guide,和其他 guide 各2位。登山者和向导比是3:1,意味着之后上山基本是4人一条绳子的节奏。我们的向导还是 RMI 创始人也是著名登山家 Lou Whittaker 的儿子,平时主要帮助哥哥打理酒店,每年带领一两个团上山,真是荣幸。 大本营边上便是 Whittaker 自己的装备租赁处,可以租到需要的装备,倒是很方便 (钱包君恨死我了~)。晚上回去整理了一下所有的装备便拍了一张照片。
(more…)
May 8, 2015 / Kyle Sun / 0 Comments

一本不是很新的书,作者Ed Viesturs是第一个完成14做8000米高峰的美国人(好像至今还是唯一一个),并且他都是不带氧气瓶上的。《No Shortcuts to the Top》算是他的自传吧,描述他登这些8000ers的经历,以及一些朋友们的故事。在所有登山者里面,他是非常谨慎小心的。好几次他都在登顶下方不到几百米的地方果断回头,这点是我非常欣赏的。也正因为他的谨慎,在他的一些山友永远的留在山上的时候,他的经历看起来总是很平淡 – 没有险情。当然他也很有天赋,肺活量比常人大一半,基本上这属于自带氧气瓶。书中也有提到1996年的珠峰山难,再一次为 Doug 惋惜,还有Rob/Scott..
Getting down is mandatory. 希望自己也能一直保持头脑冷静 🙂
推荐给喜欢登山/户外的朋友。
对了,他现在还是RMI的向导呢,不知道会不会碰到他 😀
July 31, 2013 / Kyle Sun / 1 Comment
tl;dr 四个朋友一起去爬Shasta,因天气不好,在离峰顶不到1000ft处折返,冲顶失败。下山各种摔跤,把一辈子的跤都摔掉了。

Mt Shasta from North Side
一年一度的hiking大戏今年在Mt. Shasta展开。Shasta海拔14,179ft (4,322m),地处加州北部,是一座复式火山,常年积雪,非常好看。想当年从Crater Lake回来的时候就被这座大山震撼到了。在去年Whitney之后,今年便想尝试一下雪山。雪山毕竟危险指数较高,便找了个向导 (ps: Shasta Mountain Guides),三天的行程。 周四傍晚驱车前往Mt Shasta小镇,周五一早便去集合点租装备,冰爪冰斧头盔绑腿雪地靴,3天$86。在那里和两个向导Ryan和Greg汇合,并且另外四名团员。之后装备check,把登山包塞得满满的,开车北上一个小时便到North Gate Trailhead,正式出发。万事具备,只差登顶。

Ready to Go!
(more…)
October 18, 2012 / Kyle Sun / 3 Comments
神山並沒有被人們征服, 他只是每年給登山者們一個朝拜他的機會而已.

1996年的珠峰很不太平, 5/10-5/11的一次沖鋒過程, 有5個登山者永遠留在了那裡. 在山的另一邊, 另外3名登山者也不幸遇難. 全年共有15名登山者遇難, 是有史以來損失最嚴重的一年.
隨團記者Jon Krakauser本來是去寫一片關於登珠峰商業化的報道, 結果卻記錄下了如此的慘劇. 事後他還寫了一本暢銷書<Into Thin Air>來講解他眼中的來龍去脈.
事故主要發生在下撤過程中(好像大多數的事故都是發生在下降過程中的), 當時共有三個團隊在山上 – 新西蘭向導Rob Hall的Adventure Consultants, 美國向導Scott Fischer的Mountain Madness, 和高銘和的台灣團隊(其實就他一個人了, 他的一個隊友前一天不幸掉落在冰縫裡). Rob Hall的團隊和Scott的是兩個競爭對手, Rob是個名譽很高的向導, 之前的帶隊成功率相當高. Scott則是新起之秀, 正想利用這個機會搶占美國市場. 在出發前幾個月, Rob從Scott手裡搶走了Outsider雜志的deal和記者Jon.
下撤途中, 所有團隊遭遇了大風暴, 能見度變得非常差, 20來位登山者中只有寥寥數人才回到了Camp 4, 其他的都被困於山中, 這其中包括幾名經驗豐富的向導.
新西蘭登山向導Rob Hall陪同團隊中最弱的登山者Doug Hansen登頂的時候已經下午4點, 遠晚於安全回退的最晚時間下午2點. Doug前一年的時候也是跟著Rob Hall的團隊試圖沖頂失敗, 在下午2點半的時候被強行turn around, 耿耿於懷的他於是再一次發起挑戰. 暴風雪發生的時候Doug的氧氣瓶已經用完, 完全沒有體力下降. Rob不願丟下他的同伴便在South Summit等待救援. 可過大的暴風雪讓幾次救援均以失敗告終. 一個晚上exposed在death zone之後, Doug結束了生命, Rob的情況也不怎麼樣, 他先是氧氣瓶被凍住, 然後又是因為凍傷的手和腳讓他無法通過fixed rope. 之後他通過衛星給還在新西蘭的妻子打了生前的最後一個電話, 給還未出生的寶寶起了名字, 便永遠的留在山上了.
另一名新西蘭向導Andy Harris, 在下山途中聽到Rob的求救Radio之後便返上山頂之後便再也沒有消息.
美國向導Scott Fischer由於在早先陪團隊訓練的時候耗費了過多體力, 在下山過程中體力不支而不得不躺下. 和他在一起的是台灣人高铭和也同樣因為體力不支而倒下. 一天後的搜救活動只救出了高銘和. 而高銘和最終也失去所有的手指腳趾和鼻子.
另外一群人在離營地不遠處迷路, 直到深夜天氣轉好時他們中還有體力的那部分人才走回營地. 回到營地後的他們和俄羅斯向導Anatoli Boukreev指了大概的方向, Boukreev就如同英雄一般的把剩下的人一個一個往回搬. 其中的一名日本登山者Yasuko Namba當時已經瀕臨死亡, 不久變離開了人世.
另一名德州登山者Beck Weathers則上演了生命的奇跡, 他在上山途中不久便遭遇雪盲, Rob讓他在原地等他們下山, 結果遭遇了暴風雪. 他和Namba一樣當時已經瀕死, 團隊決定把他們留在那邊讓他們以回歸自然的方式死去. 結果一個晚上過去之後, Weathers便突然醒來, 神勇般的回到了營地. 然後因為實在病重再一次被團隊放棄在Camp 4的時候, 又一次挺了過來, 最後在Camp 2的地方被直升機營救了出去.
悲劇的很多事情已經成為了一個謎, 因為幾個重要的當事人都沒有活下來. 另外兩個幸存的當事人在一年內相繼去世(唉). 整個登山過程最大的疑問就是, 為什麼經驗豐富的向導們都沒有遵守一個常規 – 在下午2點之前必須折返? Krakauser認為, 兩個商業團隊之間的互相競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而他作為記者身份的存在又給團隊增加了更多的壓力, 導致向導們鋌而走險, 於是悲劇就發生了.
悲劇並非不可避免, 一件件看似不那麼重要的小事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便可以改變整個事件的進程. 大風雪降臨之後, 如果Lopsang Jangbu Sherpa折返給Rob Hall氧氣瓶, 如果Jon早些注意到Andy的不正常, 如果Beck跟著Jon一起下山, 如果Boukreev先去救Namba, 每一個如果也許就可以救得一條人命了.

看完這本書, 心情無比沉重. 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句話: 每一個攀登珠峰成功的人, 恐怕身邊都有朋友永遠留在了珠峰上了. 8000多米的高度, 也許真的是人類的極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