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 Thin Air – 1996珠峰災難
神山並沒有被人們征服, 他只是每年給登山者們一個朝拜他的機會而已.
1996年的珠峰很不太平, 5/10-5/11的一次沖鋒過程, 有5個登山者永遠留在了那裡. 在山的另一邊, 另外3名登山者也不幸遇難. 全年共有15名登山者遇難, 是有史以來損失最嚴重的一年.
隨團記者Jon Krakauser本來是去寫一片關於登珠峰商業化的報道, 結果卻記錄下了如此的慘劇. 事後他還寫了一本暢銷書<Into Thin Air>來講解他眼中的來龍去脈.
事故主要發生在下撤過程中(好像大多數的事故都是發生在下降過程中的), 當時共有三個團隊在山上 – 新西蘭向導Rob Hall的Adventure Consultants, 美國向導Scott Fischer的Mountain Madness, 和高銘和的台灣團隊(其實就他一個人了, 他的一個隊友前一天不幸掉落在冰縫裡). Rob Hall的團隊和Scott的是兩個競爭對手, Rob是個名譽很高的向導, 之前的帶隊成功率相當高. Scott則是新起之秀, 正想利用這個機會搶占美國市場. 在出發前幾個月, Rob從Scott手裡搶走了Outsider雜志的deal和記者Jon.
下撤途中, 所有團隊遭遇了大風暴, 能見度變得非常差, 20來位登山者中只有寥寥數人才回到了Camp 4, 其他的都被困於山中, 這其中包括幾名經驗豐富的向導.
新西蘭登山向導Rob Hall陪同團隊中最弱的登山者Doug Hansen登頂的時候已經下午4點, 遠晚於安全回退的最晚時間下午2點. Doug前一年的時候也是跟著Rob Hall的團隊試圖沖頂失敗, 在下午2點半的時候被強行turn around, 耿耿於懷的他於是再一次發起挑戰. 暴風雪發生的時候Doug的氧氣瓶已經用完, 完全沒有體力下降. Rob不願丟下他的同伴便在South Summit等待救援. 可過大的暴風雪讓幾次救援均以失敗告終. 一個晚上exposed在death zone之後, Doug結束了生命, Rob的情況也不怎麼樣, 他先是氧氣瓶被凍住, 然後又是因為凍傷的手和腳讓他無法通過fixed rope. 之後他通過衛星給還在新西蘭的妻子打了生前的最後一個電話, 給還未出生的寶寶起了名字, 便永遠的留在山上了.
另一名新西蘭向導Andy Harris, 在下山途中聽到Rob的求救Radio之後便返上山頂之後便再也沒有消息.
美國向導Scott Fischer由於在早先陪團隊訓練的時候耗費了過多體力, 在下山過程中體力不支而不得不躺下. 和他在一起的是台灣人高铭和也同樣因為體力不支而倒下. 一天後的搜救活動只救出了高銘和. 而高銘和最終也失去所有的手指腳趾和鼻子.
另外一群人在離營地不遠處迷路, 直到深夜天氣轉好時他們中還有體力的那部分人才走回營地. 回到營地後的他們和俄羅斯向導Anatoli Boukreev指了大概的方向, Boukreev就如同英雄一般的把剩下的人一個一個往回搬. 其中的一名日本登山者Yasuko Namba當時已經瀕臨死亡, 不久變離開了人世.
另一名德州登山者Beck Weathers則上演了生命的奇跡, 他在上山途中不久便遭遇雪盲, Rob讓他在原地等他們下山, 結果遭遇了暴風雪. 他和Namba一樣當時已經瀕死, 團隊決定把他們留在那邊讓他們以回歸自然的方式死去. 結果一個晚上過去之後, Weathers便突然醒來, 神勇般的回到了營地. 然後因為實在病重再一次被團隊放棄在Camp 4的時候, 又一次挺了過來, 最後在Camp 2的地方被直升機營救了出去.
悲劇的很多事情已經成為了一個謎, 因為幾個重要的當事人都沒有活下來. 另外兩個幸存的當事人在一年內相繼去世(唉). 整個登山過程最大的疑問就是, 為什麼經驗豐富的向導們都沒有遵守一個常規 – 在下午2點之前必須折返? Krakauser認為, 兩個商業團隊之間的互相競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而他作為記者身份的存在又給團隊增加了更多的壓力, 導致向導們鋌而走險, 於是悲劇就發生了.
悲劇並非不可避免, 一件件看似不那麼重要的小事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便可以改變整個事件的進程. 大風雪降臨之後, 如果Lopsang Jangbu Sherpa折返給Rob Hall氧氣瓶, 如果Jon早些注意到Andy的不正常, 如果Beck跟著Jon一起下山, 如果Boukreev先去救Namba, 每一個如果也許就可以救得一條人命了.
看完這本書, 心情無比沉重. 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句話: 每一個攀登珠峰成功的人, 恐怕身邊都有朋友永遠留在了珠峰上了. 8000多米的高度, 也許真的是人類的極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