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 Thin Air – 1996珠峰災難

神山並沒有被人們征服, 他只是每年給登山者們一個朝拜他的機會而已. 

1996年的珠峰很不太平, 5/10-5/11的一次沖鋒過程, 有5個登山者永遠留在了那裡. 在山的另一邊, 另外3名登山者也不幸遇難. 全年共有15名登山者遇難, 是有史以來損失最嚴重的一年.

隨團記者Jon Krakauser本來是去寫一片關於登珠峰商業化的報道, 結果卻記錄下了如此的慘劇. 事後他還寫了一本暢銷書<Into Thin Air>來講解他眼中的來龍去脈.

事故主要發生在下撤過程中(好像大多數的事故都是發生在下降過程中的), 當時共有三個團隊在山上 – 新西蘭向導Rob Hall的Adventure Consultants, 美國向導Scott Fischer的Mountain Madness, 和高銘和的台灣團隊(其實就他一個人了, 他的一個隊友前一天不幸掉落在冰縫裡). Rob Hall的團隊和Scott的是兩個競爭對手, Rob是個名譽很高的向導, 之前的帶隊成功率相當高. Scott則是新起之秀, 正想利用這個機會搶占美國市場. 在出發前幾個月, Rob從Scott手裡搶走了Outsider雜志的deal和記者Jon.

下撤途中, 所有團隊遭遇了大風暴, 能見度變得非常差, 20來位登山者中只有寥寥數人才回到了Camp 4, 其他的都被困於山中, 這其中包括幾名經驗豐富的向導.

新西蘭登山向導Rob Hall陪同團隊中最弱的登山者Doug Hansen登頂的時候已經下午4點, 遠晚於安全回退的最晚時間下午2點. Doug前一年的時候也是跟著Rob Hall的團隊試圖沖頂失敗, 在下午2點半的時候被強行turn around, 耿耿於懷的他於是再一次發起挑戰. 暴風雪發生的時候Doug的氧氣瓶已經用完, 完全沒有體力下降. Rob不願丟下他的同伴便在South Summit等待救援. 可過大的暴風雪讓幾次救援均以失敗告終. 一個晚上exposed在death zone之後, Doug結束了生命, Rob的情況也不怎麼樣, 他先是氧氣瓶被凍住, 然後又是因為凍傷的手和腳讓他無法通過fixed rope. 之後他通過衛星給還在新西蘭的妻子打了生前的最後一個電話, 給還未出生的寶寶起了名字, 便永遠的留在山上了.

另一名新西蘭向導Andy Harris, 在下山途中聽到Rob的求救Radio之後便返上山頂之後便再也沒有消息.

美國向導Scott Fischer由於在早先陪團隊訓練的時候耗費了過多體力, 在下山過程中體力不支而不得不躺下. 和他在一起的是台灣人高铭和也同樣因為體力不支而倒下. 一天後的搜救活動只救出了高銘和. 而高銘和最終也失去所有的手指腳趾和鼻子.

另外一群人在離營地不遠處迷路, 直到深夜天氣轉好時他們中還有體力的那部分人才走回營地. 回到營地後的他們和俄羅斯向導Anatoli Boukreev指了大概的方向, Boukreev就如同英雄一般的把剩下的人一個一個往回搬. 其中的一名日本登山者Yasuko Namba當時已經瀕臨死亡, 不久變離開了人世.

另一名德州登山者Beck Weathers則上演了生命的奇跡, 他在上山途中不久便遭遇雪盲, Rob讓他在原地等他們下山, 結果遭遇了暴風雪. 他和Namba一樣當時已經瀕死, 團隊決定把他們留在那邊讓他們以回歸自然的方式死去. 結果一個晚上過去之後, Weathers便突然醒來, 神勇般的回到了營地. 然後因為實在病重再一次被團隊放棄在Camp 4的時候, 又一次挺了過來, 最後在Camp 2的地方被直升機營救了出去.

悲劇的很多事情已經成為了一個謎, 因為幾個重要的當事人都沒有活下來. 另外兩個幸存的當事人在一年內相繼去世(唉). 整個登山過程最大的疑問就是, 為什麼經驗豐富的向導們都沒有遵守一個常規 – 在下午2點之前必須折返? Krakauser認為, 兩個商業團隊之間的互相競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而他作為記者身份的存在又給團隊增加了更多的壓力, 導致向導們鋌而走險, 於是悲劇就發生了.

悲劇並非不可避免, 一件件看似不那麼重要的小事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便可以改變整個事件的進程. 大風雪降臨之後, 如果Lopsang Jangbu Sherpa折返給Rob Hall氧氣瓶, 如果Jon早些注意到Andy的不正常, 如果Beck跟著Jon一起下山, 如果Boukreev先去救Namba, 每一個如果也許就可以救得一條人命了.

看完這本書, 心情無比沉重. 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句話: 每一個攀登珠峰成功的人, 恐怕身邊都有朋友永遠留在了珠峰上了. 8000多米的高度, 也許真的是人類的極限吧.

Sub-2! San Jose Rock n Roll Half Marathon 2012

San Jose不比SF, 没有那么多坡, 也没有漂亮的风景, 所以就玩起了band. Rock n Roll系列马拉松在全美三十余个城市巡回进行, 特色就是沿路会有各种band演出, 和很多cheerleaders.

本来报名的时候是想报SFHM没进两小时的一剑之仇的, 可这段时间腓侧肌腱(Peroneal Tendon)有点发炎影响到了训练, 将近一个月没有跑过long run, 也不知道肌腱炎在跑步的时候会不会复发, 让我多少有点担心. 后来就想把Rock N Roll当作是准备CIM的训练, 成绩怎样无所谓, 结果今天开跑后跑high, 就突破了2小时的成绩, 这点上来看, 还是非常让人高兴的.

天气很好, 50-60’F之间, 非常适合跑步. 昨天把corral改到6, 为了能够和2:00的pacer group一起跑, 结果人太多, 没能跟上. 8点准时开跑之后, 压住速度防止自己开头跑太快, 后来一路都跑得很顺利, 跑到6-7mi的时候都可以维持在8:45的pace, 就觉得今天进2小时有戏.

今天自己背着腰包带水, 就不用因为去水站而被打乱节奏. 路上一路的cheer leader都很给力, 那些高中生mm跳操给跑者加油, 还是很有打鸡血的作用的.

到6mi半左右的位置, 左腿大腿处有点隐隐感觉要抽筋, 心想不妙, 就提前把准备好的GU吃掉, 然后不停喝水, 心想这腿得坚持住啊. 吃过GU之后就稍微好点, 跑得还是蛮顺的, 都在快于9:00的pace, 两条腿都有点感觉但影响不大. 肌腱那边也没事. 到9mi多从GU station拿了一个救命的GU, 想想吃了这个争取坚持到结束. 11mi多开始不行了, 不得不把速度降低, 但勉强还可以坚持. 刚过12mi不久就要过一个隧道, 从隧道出来的时候一下抽住, 只能停下来揉. 再然后就到本该最后冲刺的时候了, 感觉周围的人速度都快了起来, 我的速度怎么也起不来, 时不时要停下来揉一下, 被各种人超过的感觉真不怎么样. 有一哥们在后面拍拍我的肩膀为我打气, 我只能和他挥挥手表示谢意, 这次是真的体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了. 最后半mi度日如年, 便想起Dean Karnazes的建议, 要”be in the moment, be present”, 迈一步是一步, 就这样挪到了终点.

跑完在路边stretch了很久, 肌肉都是硬邦邦的. 赛后的expo很棒, 除了有各种能量饮料加得乐巧克力牛奶Jamba Juice香蕉橘子等以外, 还发放ice pack, 非常有用. 不得不说, 对比我之前参加过的半马(US Half和SFHM), Rock n Roll是组织的最好的了, 跑步的时候水站很大, 很多很多的volunteer, 也有很多为跑者加油的观众, 还有跳操的cheerleaders和live band. 开跑前的移动厕所也非常足够, 奖牌也好看.

关于抽筋, 我后来想想, 可能一方面是前段时间练少了的关系, 还有另一个原因是这次的carb loading做得不够, 看来下次跑前要多吃一点. 另外还有一个教训是应该更好的研究一下course, 记住左拐和右拐, 争取尽可能多的cut corner, 避免多走不必要的路程.

不管怎样, 之后还是需要积累更多的里程, 不然不到半程就抽筋, 怎么去跑CIM呀?

加油.

听书笔记 – Ultramarathon Man

<<Ultramarathon Man: Confessions of an All Night Runner>> by Dean Karnazes 是我听Audio book的第一本, 非常好的体验.

这本书是Dean Karnazes的第一本传记, 也是一本给大众普及超马的书. Dean可能不是超马选手里最厉害的, 但他绝对是最有名的. 曾经做过将近10年Marketing工作的他, 知道如何包装. 但无论如何, 作为明星跑者的他让更多的大众知道了超马这项运动.

Dean小时候就有跑步和耐力运动的天赋, 11岁的时候便爬过了Rim-to-Rim和Mt. Whitney, 12岁时他自说自话的从SF骑车到Santa Cruz的爷爷奶奶家. 高中时候一直跑长跑, 他的第一个教练的教导模式就是’Run as hard as you can. If you feel good, you do not push hard enough’. 所以他的比赛基本都是从头拼到尾.

大学之后便不再跑步, 一晃30岁, 突然便有了’中年危机’, 觉得生活各种苦逼, 生日当天凌晨还穿着睡衣的他一个人往海边跑一路跑了30mi, 直到早上老婆去接他. 又一次体会到跑步的乐趣之后, Dean又开始跑起了步.

之后他努力训练, 跑了Western State 100mi, Death Valley Bad Water 135, 去南极跑了马拉松, 再一个人跑了整个200mi的Relay赛事, 自称Team Dean.

Death Valley Bad Water 135, 堪称史上最难的赛事之一了, 135mi (217km), 在地球上最热的地方(120’F/50’C), 最热的时候, 从海拔-86米处的Bad water跑到海拔2600米的Whitney山脚, 总爬升将近6000米, 48小时内跑完可以拿到象征ultramarathon终极难度的buckle, 60小时cut-off. Dean第一次去跑到中途直接晕倒DNF了, 后一年他卷土重来, 并且在2004年的时候还拿了冠军. 关于Death Valley Bad Water 135有一部很好的纪录片<<Running on the Sun: The Badwater 135>>, 就讲1999年的赛事的, Netflix上有. 有一个老爷爷一直从1991年跑到了2010年, 最后一次跑的时候都75岁了, 实在是敬仰.

Team Dean在跑200mi的relay的时候跑着睡着了, 差点还出了车祸. 连跑40多个小时, 确实不是什么常人能干的事情.

再后来, Dean辞职了, 因为据说他光跑步就能赚到足够的钱. 然后他还组织了一个50/50的项目, 连续50天跑50个马拉松, 写了另一本书<<50/50>>. 再然后他在一年间完成了四大满贯, 又写了一本新书.

超马界对他褒贬不一, 缘于跑超马的人大多比较低调, 不喜欢Dean那样子的高调宣传. 但不管如何, Dean至少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超马这项运动了.

等我哪一天跑腻了公路跑, 也就去试试跑山路吧.

听书笔记 – Built to Sell

第二本在路上听完的书, 全名是<Built to Sell: Creating a Business That Can Thrive Without You> By John Warrillow, 还蛮有意思的.

整本书主要讲了一个故事, A先生有一家小公司叫S, 主要接各种规模不大的企宣的活, 比如什么产品的Poster啦, 或者新的logo, 或者是一个宣传策划, 或者一个网站. 公司的大多数收入来自M银行, 但都是大公司不愿意干的杂事. A先生手头有小几个员工, 人少事杂, 大家士气低下, 资金链也经常断裂, 日子很苦. 于是A先生也有些不想干了, 想把公司卖掉. A先生的朋友T先生, 是个serious entrepreneur, 做大过好几家公司. 于是A先生前去咨询, T先生一听就说现在S完全不值什么钱, 但在他的指导下, A一步步把公司turn over, 最终高价卖掉.

1. 只做一种业务, 把它做到最好. S公司接的活杂而不精, 做出来的质量不高, 并且很累. 在T的指导下, A先生找到了公司最擅长的那项业务 – 做logo. 同时要有勇气去拒绝那些不在这个业务范畴下的业务.

2. 做产品, 而不是服务. 规范好流程, 并且按照它执行. 这样A先生就可以放心交给手下, 而不是事事巨细的了.

3. 拒绝Cash Suck. Charge up front. 保持良好的Cash flow (不经让人想到了2000年的大Bubble). 但不要被paper上的财报吓唬到, 改变销售模式会影响财报, 只要Cash flow健康就好.

5. 招Sales至少要招两个, 因为他们需要竞争才能进步, 并且两个才能证明你的business比较scalable, 而不是因为这个天才cales.

6. 培养一个管理团队, 这样卖公司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必需品了. 必要时可以搞一个long term incentive plan, 但不必用equity的方式来奖赏团队, 这样会增加过多的复杂度.

7. 避免把公司profit和bonus直接挂钩, 当公司的first priority不是profit的时候就会和员工利益冲突.

8. 把公司卖掉对公司对底下的员工可能是好事, 公司和员工的前景相反会更大. 尽量寻找Strategic Buyer, 而不是Financial Buyer. 一来报价更高, 二来earn-out时间会更短, 三来对公司的前景发展也会更好.

9. 在寻找broker前想好自己的心理价位, 可以写在一张纸上. 日后便不会因为买房价格的变动而过于影响情绪. 寻找broker时也要分清broker的意图, 不要让自己成为broker献给大公司的大礼了.

这些小tip听上去大多很好理解, 也很make sense, 可做起来就容易屁股决定脑袋了.

Kindle wifi w/ Mac Airport Sharing

My Kindle has some problem with my company wifi because Kindle does not support certificates. So i decide to give Mac Internet Sharing a try. No luck, Kindle says ‘Cannot connect’. After researching online, the problem seems to be clear (from mobileread.com):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kindle aways uses 0 in the “number of seconds since boot” field of the dhcp request packet, and the mac has a filter of 4. So it ignores the DHCP request from the kindle (and the xbox, and the Nintendo).

It suggests to edit /etc/bootpd.plist and change reply_threshold_seconds to 0. But that file gets reset every time you starts and stops the sharing. So the easier solution is just to use static ip instead:

Setting >> wifi >> select your SSID >>..wait..>> Wi-fi Error dialog >> Set Up >> Advanced >> Advanced Options:

Connection Type: Static
IP Address:      10.0.2.xx (anything from 2 to 254)
Subnet Mask:     255.255.255.0
Router:          10.0.2.1
DNS:             10.0.2.1

>> Connect!

Cheers.